idaqin@daqinedutech.com
13552398598 / 13041061841

海明威和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有关联吗?

 
达勤教育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明威的文学冰山——只写了八分之一
 
“冰山在海上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这句话出自当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他自称自己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则去描写:“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当代文学,其简约克制、含而不露的行文方式,给后人解读海明威出了不少难题,也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而冰山原则正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
 
冰山原则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旧时代长句词藻的华丽外衣。英国评论家贝茨称他“手拿板斧,砍伐了整个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冰山原则体现在结构上,是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海明威的小说故事往往集中发生在几天内,从转瞬管窥永恒,宏大的主题历史背景成为了“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比如海明威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我把狗扔掉了,只留下狗尾巴。”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故事主线发生在三天之内不过几十个小时里,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弗洛伊德的人格冰山——潜在的动力
 
19世纪末,大文豪海明威还未出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陆续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等惊世之作,而他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开始传布于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即有意识Conscious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包括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而这隐藏的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为了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及相互关系,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本我ID(完全潜意识)是人的各种欲望;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由良知、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正如本我未必都卑劣,超我也未必都高尚。比如美国电影中辱虐新兵的部队军官,其实是超我的化身,纯粹的专制主义者。
 
弗洛伊德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用精神分析法去剖析包括战争、法西斯等现象,以他的悲观呼唤人们正视自己的前意识和黑暗本性,却也引来了很多批评反对的声音,不少人认为他的思想缺乏理性的基础。

 
而事实上,他的思想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推动了心理学发展,更在人文领域掀起过层层巨浪。可以说,20世纪以前的文学深深影响了弗洛伊德,而弗洛伊德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创作是被压抑愿望的满足,是通过升华的幻想来满足在现实世界中不时碰壁的“本我”。
 
弗洛伊德在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受到过热烈追捧,他的学说成为了一种主义,一种思潮,席卷了当代文学艺术领域。其中,威廉·福克纳是成功利用弗洛伊德主义进行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而海明威也是受其影响的文学家之一。
 
 
海明威冰山风格的成因
 
在很多人心目中,海明威是硬汉文学的代名词,他本人的爱好和经历也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印象——斗牛、狩猎和拳击运动爱好者,一战和西班牙内战的参战英雄,一位可以保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人。
 
文如其人。海明威十八岁就去打仗,在战场上切身体会了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恐惧。这种战争经历塑造了他的铮铮铁骨,也引发他了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思考。朴实直观,简洁紧凑,外表冷酷无情,内在丰厚炽热——这正是战争磨砺出的个性。

 
海明威高中毕业后拒绝上大学,没有机会接受写作的科班训练,但战争培养了海明威的所谓“电报式风格”。他的小说里没有话痨人物,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几乎通篇对话,但全部是一行行电报式的凝练短句。这和他的记者经历有关。战后他作为外派欧洲的记者,总是通过电报给美国报社发文稿,为了节约发电报的成本,他很快掌握了的极少修饰的简洁原则。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有句名言可以解释海明威的语言偏好:“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接呈示事物的,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的本质。
 
我们可以说,海明威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冰山”的比喻,也可以说,海明威文学中藏而不露的部分是一种他本人都不太承认的象征手法——弗洛伊德曾指出梦与文学的联系,认为文学本身就是压抑带来的焦虑和苦闷的象征。

 
自福楼拜以来,客观展示的叙事方法被认为高于作者介入较多的讲述的方法。海明威就是以极其冷静的现实眼光来观察世界,不掺杂幻想和任何感情色彩,做到严格的客观。由于作者的隐退或中立,作品对象的物的方面的特征被显露出来。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呈现出硬汉的一面,但根据精神分析,这只是冰山一角,这种超越的、抽象的精神世界是一种超我,正如海明威本人。疲惫痛苦的老人内心渴望割断鱼线放过这条在海上拖了他两天两夜的大马林鱼,这是出于无意识,但为了生存,他必须压制本我对舒适的贪恋和对这个竞争对手的敬重并杀死它。
 
因此,“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到底是对不屈不挠意志的颂扬,还是对精神胜利宿命的悲歌?这是海明威给我们留的课后作业,是可以深挖的。

 
 
海明威和他的朋友圈——文学艺术的现代性
 
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曾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被海明威写进了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的前头,作为题词。在巴黎,海明威以斯坦为师,结识了很多同事带的作家和艺术家,如爵士时代的发言人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立体主义建立者巴勃罗·毕加索,后现代文学奠基人詹姆斯·乔伊斯,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斯坦老师有一个理论,即传统叙述中的语言都是被整理、被秩序化的语言,而这并非语言的全部。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感受或思考中,没有被整理过的语言才是常态。擅长意识流文学的乔伊斯同样也反对秩序化的语言。
 
海明威的好朋友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他的小说充满着各种隐喻,人物和情节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一种焦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通过碎片的拼贴,形成没有明确意义的载体,画作本身不再是完整的讯息和意义的承载者,而只是讯息的暗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观看形成独特的感受。

 
以上这些创作趋向,包括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模糊的,是见仁见智的,是现代性的。
 
我国先锋派小说家马原,认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省略的不是情味和韵致,而是实体经验,因此,这种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信任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让读者凭自己的经验去填充。这种说法从一个角度点出了现代性的审美变化。
 
读过弗洛伊德的海明威是一位伟大而孤独的猎手,他毕生追求艺术的真实,站着写作,渴望极致,他的作品既骨感又丰满,读他的作品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