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qin@daqinedutech.com
13552398598 / 13041061841

像柏拉图或康德一样思考——智慧之月的AB面


达勤教育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像柏拉图或康德一样思考——智慧之月的AB
 
 
教育背后的哲学专题,如约而至。也许有人觉得,哲学只是泰勒斯式的仰望星空,和“立足实践”的教育主张背道而驰,那是一种误解。哲学思想看似高深莫测,其实俯拾皆是,一家之言就足以照亮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几乎都是哲学牛人,只因为他们都有足够强烈的好奇心。关乎世界本质和人的认知的教育,自古希腊以来就一直由哲学默默推动发展着。

在西方,哲学作为教育素材,从中学就开始普及了。那本曾经畅销的《苏菲的世界》就是写给中学生的哲学启蒙书。哲学是探究、求真。即使你成为不了一个哲人,也可以经常停下步履,关注一下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儿。试着通过思索,点燃自己求知的激情。
 
今天,我们依然从近百年前那位有着七个面孔的斜杠老年怀特海开始向前追溯,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串联起闪耀的群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他提出过智力发展和教育节奏的三段论学说(文章链接),这个学说在他的一些公开演讲中反复出现。不过,他更为世人所瞩目的,是在纷繁复杂的哲学流变中另起炉灶,创立了过程哲学。那么,过程哲学是什么?它和教育三段论之间的关系何在?
 
过程哲学
 
简单来说,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怀特海非常认同十八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者提出的“有机体”的概念。他将之进一步发展,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小到亚原子微粒,大到整个宇宙,无论是一块石头还是一棵树,一个细胞还是一个人,都是有机组合的存在物。听上去有点虚渺,但这种观念由来已久,甚至在古代中国的易经里也有这种思想。

万事万物皆由过程所成,又都以过程形式展现,是不断流动的经验的沉淀物。组成经验的材料不仅来源于五种感官,而是来源于整个活的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包括:感受、摄入、满足、关联性。感受只是获得经验的原初状态,满足是经验的结果。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提到了几个哲学概念,“过程”,“有机”,“统一”,“经验”,它们到底有什么内涵?我们今天试图用通俗的语言来交流这些概念,而它们恰恰可以代表哲学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进程,分别和另外一些对立或并行的概念一起构成一个个哲学之月的AB
 
让我们透过这些光明和阴暗的交替变化,一窥两千多年来哲人们追寻世界本质的思想脉络。
 
过程论的B面——实体论
 
两千五百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三贤中,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虽然有师承关系,但亚里士多德并不避讳成为柏拉图的B面,他用自己的实体论驳斥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理念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永恒的,而人类感官接触到的有形的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比如,我们说起“马”,是指任何一种马,而不是某一匹有形的马,因而是永恒的,有形的马存在于感官世界,会死亡和腐烂。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认为世界是各种形式(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与质料(事物组成的材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比如说某一只鸡,它的“形式”是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鸡死亡时,形式就消亡了,留下的只有物质。这只鸡是第一实体,而“鸡”或者“动物”这些一般的“属”和“种”是第二实体。实体论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以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
 
后人普遍认为柏拉图的学说是形而上的,而亚里士多德是偏唯物的。
 
怀特海的过程论更像是对柏拉图理念论这一脉的延续和发展,比如相似的流变观念。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过程论认为,整个宇宙的变化过程生生不息,流动不止。这种流变,包括事物内在流动的整合统一,以及事物诞生与消亡之间反复的流动转化。

过程论同时也是对实体论这一脉部分主要观点的批判。相对于过程论,实体论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
 
过程论强调内在联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无法单独存在,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有机整体性,认为人类无权凌驾于自然之上。
 
在时间观上,过程论克服了现代思想只注重未来的时间观,而代之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现在从过去当中走来,又走向开放的未来。

机体论的B面——机械论
 
过程哲学也叫做机体哲学。因为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
 
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和动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该理论的支持者之一托马斯·霍布斯就曾经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持有机械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包括很多16-17世纪的知名科学家。机械论有它进步的意义,它坚守自然科学,将人们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但它也很容易遭遇形而上的困境,测不准原理和混沌的发现已经在此警告我们,那种认为科学所揭示的事实都是事物本来面貌的观点是孤立片面的。
 
机体论对待科学则是另一种态度,它不会迷信或者过分崇拜机械因果及科学,对待万事万物是克制和谦恭的。它相信存在科学无法完全抽象的事实,科学只展现了部分事实,而非全部具体事实。由于有机体是处在不断流变之中的,因此创造性是机体哲学的第一原理,对创造性的尊重是机体论者的特征。
 
同一性的B面——二元论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曾经在一觉醒来后发出类似庄周梦蝶的感慨。他从怀疑一切的零点出发,领悟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念。而后,他进一步宣称,宇宙间有“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时间和空间),心灵实体的属性是思想。

笛卡尔将思想的真实世界和广延的真实世界区分得一清二楚,因此我们说他是二元论者。他认为人是一个二元的存在物,身体是一部机器,而灵魂可以独立运作,不受身体的影响。可见,笛卡尔也深深受到机械论的影响。
 
过程哲学反对二元论,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存在物都是有机体,每个个体都有其主体的经验和内在价值,因而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平等,而且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相互关联的。
 
过程哲学论强调人是身心合一的,灵魂和肉体不可割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和谐的,因为和谐的环境下才能成长出充满活力、善于合作的人。
 
经验论的B面——唯理论
 
17-18世纪的欧洲,大致分出两个哲学派别:一个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论(经验主义)派别,认为感知就是对外物的经验,感知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是最可靠的;一个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唯理论(理性主义)派别,认为哲学问题和“知与在”问题的探讨是一个纯逻辑问题的证明过程,相信理性是知识的源泉
 
不管选择感知还是理性,极端的经验论或者极端的唯理论都走不远。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以康德为主要代表的哲学家的贯通调和下,转变为数个新的哲学高峰。
 
在这种大背景下,过程思想还是有明显的倾向性的,它更加支持经验和直觉,强调感情、感受在认识事物中的重要作用,相信直觉对决定的影响。现代哲学发展了“经验”的含义,认为经验除了有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海域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经验-理性这轮哲学之月和直接影响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的态度、方式和的目的。
 
如果从该角度来看古希腊先哲的教育理念,就会发现柏拉图是唯理论者,而亚里士多德是经验论者。因为柏拉图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断言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方面重视实践,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德行和智慧和谐的发展。
 
怀特海认为,教育中的理性倾向使其越来越远离了自然、价值、情感和意志。因此,他非常强调和重视教育三段论中的浪漫阶段。在这个阶段,浪漫的情感被呼唤,求知的欲望被点燃。

心智的发展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经验沉淀的过程,感受,摄入,满足和关联,既是个体对外的机体互动也是个体自身的内部机体运动。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灌输或吸收,而是合生,是转化
 
过程哲学的教育目的
 
哲学夜空中的每一片星云,每一晚的月亮,都有关于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追问。在过程哲学看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超越知识,生成智慧
 
哲学在希腊文里就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是向善的,道德的,追求智慧是人类的天性。
 
智慧教育启迪我们,教育的素材不应仅仅表现为原理、公式等抽象、僵化的知识形式,而应以学生的审美经验为核心,把观念的、情感的、意志的、价值的知识统一起来,在和自然万物的具体直接的交流中,学生得以自主的发展心灵和思想,并勇于追求人生的幸福。